企业关注

【企业动态】“并购大师”任建新PK“中国摩根”宁高宁,两位央企大佬的传奇经历!

2018-07-01

      

文章素材来源:《谁人不识宁高宁》,中国经营报,扑克投资家,化工707,由兴园研究编辑整理

一边是被称为“中国摩根”的“空降兵”宁高宁,一边是国企界最特殊的创始型掌舵人、被誉为“并购大王”的任建新,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的合并传闻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两位化工央企航母的掌舵人将带领两家企业走向何方,又会对中国的化工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引发了各界的猜想,也让大家对两位掌舵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天就为大家详细梳理两位掌舵人的经历。

“并购大师”——任建新


1958年 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

1989年3月,蓝星化学清洗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1993年8月,兼中国化工装备总公司副总经理。

1995年11月,兼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副总裁。

2001年6月,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2004年3月,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临时党委副书记。

2004年11月,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2015年2月,任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


异类的并购王  

中化工集团主帅任建新被官方媒体誉为“并购王”。

但是在中国所有大型国企的领导人中,任建新始终像是个异数。

他26岁开始创业,早期经历就像是硅谷创业家们的“车库故事”,由此开创了中国现代清洗工业;32岁时就做了第一次并购整合,迄今已收购107家国内企业和4家西方公司;他从未在中央部委任职,但却成了一家国资委直属的大型国有企业领导人;他没有受过西式教育,英语也不熟练,却能和华尔街以及中国的银行家们称兄道弟。

这位中国化工集团的总经理有着两张面孔。一面是极尽亲和朴素,知恩重义。

当1995年他一手打造的蓝星集团从兰州迁入北京时,为随同前来的1800名员工妥善解决了包括住房、配偶工作和孩子上学等一系列问题;

有时,他会诚恳邀请摩根士丹利CEO约翰·麦克(John J. Mack)和黑石集团中国区主席梁锦松之类的人物品尝他的“马兰拉面”;当2003年他在华尔街逐家拜访投行时,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雷曼兄弟,因为该公司名字中有“Brother”一词。

而另一面,任的自信、铁腕,在收购整合国内外企业时又展现出极强的进取姿态。

1996年,他赌上当时蓝星所有的流动资金收购江西星火化工厂,进入此前他一无所知的有机硅领域,并将之发展成中国现在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商;

在收购法国安迪苏(Adisseo)后,他大胆撤换CEO,就是“想让人知道,我‘能’免他”。任堪称中国的“整合之王”,他在接受《环球企业家》独家专访时,他透露在下一步的收购名单上,现在已有10几家目标对象。


任建新(左)与先正达董事长戴莫瑞。 东方IC 图


超级低调的人 

 

在过去20多年时间中,任建新依靠1万元借款和一项专利技术起步,开创了我国工业清洗和水处理工业。之后以国企脱困为突破口,并购了107家国有化工企业,把蓝星发展成了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化工新材料龙头企业。后主动请缨,在2004年5月以蓝星集团和昊华集团为主体,组建成立中国化工集团,成为这一原本分散弱小的产业领域的新王者。

在收购安迪苏的签字仪式上,任建议不要搞盛大的庆祝。整个活动仅请了一家西方的财经媒体,而且他还叮嘱说,写条小消息就行了。秘书给他准备了慷慨激昂的讲话稿,他并没有照章宣读,而是对安迪苏的管理层和员工恳切地说:“这么大一笔投资,无论是对我的国家还是我的企业都不是一个小数目,我只是希望管理层可以尽心敬业,尽快把投资收回。”


并购整合高手  


2006年,任建新3次出手,连续完成了三项大规模的海外收购,创造了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的最高频率。

当年1月,蓝星集团耗资4亿欧元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蛋氨酸生产企业法国安迪苏集团100%股权,蛋氨酸是动物饲料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添加剂,国内一直没有生产技术,蓝星的收购不仅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而且也将法国安迪苏带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4月,蓝星收购澳大利亚凯诺斯(Qenos)公司。凯诺斯公司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聚乙烯生产商,年生产能力为乙烯50万吨、聚合物50万吨,产品占澳洲市场的70%以上。通过这次并购,蓝星集团以最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获得了国外乙烯及相关资源,为发展化工新材料奠定了原料基础。

10月,蓝星又与法国罗地亚(rhodia)集团在北京签署了全资收购后者有机硅及硫化物业务项目的协议。凭借此次收购,蓝星集团将有机硅单体的生产能力提升至每年42万吨,跃居为世界第三大有机硅单体制造商。

截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独立一体化能源及大宗商品贸易公司之一摩科瑞, 全球领先的塑料和橡胶加工机械设备制造商,被誉为行业中“劳斯莱斯”的克劳斯玛菲等或被投资或被中化工集团并购。


“红色摩根”的宁高宁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橘梗摄

1958年,山东滨州人。

1987年,进入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1999年,任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董事会主席、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华润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华润北京置地有限公司主席。

2004年12月,任中粮集团董事长。

2016年1月,任中化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

在华润任职期间,宁高宁利用收购整合,在地产、啤酒、零售、纺织、电厂、制药、建材多个领域跑马圈地,如同一个多世纪前横扫美国金融与实业界的摩根,被外媒誉为“中国红色摩根”。

作为最了解宁高宁的黄铁鹰说过,“高宁的学历可不是现在泛滥的MBA,他是1983年通过全国研究生考试公派选拔赴美留学的。他在美国所学的专业是财务和金融,他的专业训练使他深知资产负债表的两边是一回事,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单靠‘财技’就能成功!”

黄铁鹰说,“更关键的是,他20年前初入商道,就在香港那个规范但极其残酷的市场里游泳,而且一游就是18年。他不是一举成功的商人,他是从香港华润集团那个庞然大物的商业机构底层,一步一步游出水面的!”


名字前面不需要加定语的人 


宁高宁在华润18年,期间华润从一家外贸公司,发展成了一家多元化的控股企业集团。而今,华润的总资产也从最初的600亿元,发展到了截至2014年的12517亿港元(约10551亿元人民币)。华润能有今日的成绩,宁高宁居功至伟。

2004年12月28日,宁高宁从华润“空降”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当时的中粮,是一家立足于传统农业且带有政策性色彩的粮油贸易公司,旗下拥有50多个分散的业务单元。宁高宁到任中粮之后,于2005年提出了“全产业链”业务逻辑,并于2009年正式提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

中粮十年,宁高宁同样借力资本,对中粮进行全产业链的整合改造。从最初重组新疆屯河、收购华润生化、华润酒精,到最近两年将全产业链延伸至国际市场,联合厚朴、淡马锡等跨国投资团进行海外并购,宁高宁在资本的撬动下,带领中粮从国内走向了国外、直接对标国际四大粮商。

宁高宁过往任职的华润、中粮能快速扩张,与其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有关,而近两年来,任职中化,业绩也可圈可点。未来中国化工和中化合并后,如何在两家大块头的合并整合中继续起舞,值得期待。


国企的“职业经理人” 

作为国企的一把手,宁高宁自称是“职业经理人”,是国有企业的“放牛娃”。宁高宁分别主事过的华润和中粮两家央企,市场化程度完全不同。华润是中国最“洋”的“红色窗口”公司,借助成熟的香港资本市场,宁高宁将其打造成为了后来的多元化控股集团;而中粮则是一家很“土”的、带有明显政策色彩的内地粮油贸易公司,宁高宁想要发挥其资本力量,遇到的掣肘必然不会少。

宁高宁曾经说,中粮的发展,到底在一个什么层次范围内,最终既达到国家的目的,又达到企业的目的,最终考验的是经理人本身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