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

【改革观察】邵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是产业结构升级(下)

2017-12-29

      

接上演讲实录:

支撑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几个重要优势

进入新阶段我们会遇到很难的问题,但这是我们所追求的。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十三五时期中国仍然具有一些重要的优势,第一个,中国的资金充裕,高储蓄被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内部资金,包括我们的外汇储备,所以十三五期间仅从资金的角度讲,中国的内部资金是足够的,中国可能缺技术,缺项目,但是中国不缺资金,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是有钱的。

第二个,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仍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有利条件,它可以把企业养的很大,而且如果我们能把国内的需求组织好,我们用市场换技术也是可能的,关键是国内需求能不能组织好,如果国内需求组织好,一个口子对外,我们用市场环技术完全可能。比如我们最典型的核电和高铁,实际初始技术都不是中国的,但是我们国内需求可以组织好。如果你一个领域国内需求不可能组织好,是分散的,不可能一个口子对外,就不具备以市场换技术的条件。

第三个,我们产业总体上和世界的产业前沿仍然有距离,我们学习模仿赶超的空间仍然不小,我们并没有到世界的产业前沿去。中国的成本优势是与更穷的国家比,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层次上,如果我们在向高端发展,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这些更穷的国家,我们的竞争对手将是发达国家的企业,那么中国仍然是有比较优势,产业如果往下打,是要比制造成本,我们现在已经被削弱了,我们现在制造成本不低了,产业往上走要比研发能力,那么中国的研发人员的性价比是世界最好的。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出现新的科技革命的迹象,有些专家分析我们现在处于两次技术革命的中间期,上一次技术革命是电子信息技术革命,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完全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下一次是什么?大家正在猜测,有些人讲下一次可能是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的交错融合,显然我们还没有看到有新的突破的迹象。世界产业前沿没有大的革命突破,最后难受的是谁?难受的是发达国家。他在世界产业前沿上,他往前走就需要自己进行发明,如果现在新的产业前沿没有新技术突破,他就得往回走。

所以为什么这些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所谓再工业化的概念,实际原因就是往前打没有新的空间,他只能往回打,与现在的后发国家争夺现有产业。在这个争夺过程中他就不具备优势,因为他的成本比后发国家要高。所以发达国家的企业现在都比较困难,这就给中国企业一个机会,我们通过国际并购可以取得技术。很多国外学者就说这是中国企业千载难逢的机会,这若干年由于国外的企业困难,中国有钱,出手去并购,实际后面是获得它的技术资源。我们拿到的不仅仅是技术,而且是它的渠道,它的品牌等等。这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些重要的优势,这是我们需要用好的。

但是对中国企业而言,今后这段时期,我们面对的挑战是非常大的,而且这个挑战主要是针对制造业企业,基础背景是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产业格局中的位置变化。30年高增长时期,中国的制造业是控制住低端的同时向高端扩展,没有人的成本比我们还低。由于我们有成本优势,这个扩展是很顺利的。那么这些年由于我们的成本上升,低端制造业已经开始向境外转移,所以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端,我们就有两个面,在高端这个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企业抢市场,这方面我们没有技术优势,在低端面中国制造业跟更不发达的国家竞争,这个面我们没有成本优势。

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终端制造业我们能力很强,但是面对非常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恶性竞争,谁都不挣钱,对企业对产业伤害非常大。这种两头受夹,中间产能过剩的局面,实际就是当前我们的制造业下行,企业困难的状况。

国内有一个说法,制造业受阻,正好让中国转换增长方式,以后中国经济将由服务业带动,由消费引领经济增长。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这些年由于第二产业的增速在下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带头的产业,但是第三产业毕竟要以一二产业为基础,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发达的一二产业可以凭空发展出一个规模很大的第三产业。

由于低端的制造业向外专业的趋势很难改变,以后就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如果中国的制造业在高端化的方向上进展比较大,能够不断的开拓出新的空间,新的市场,自身可以带动经济增长,而且也会为服务业创造更大的空间,那么增长就有基础。第二种可能如果我们制造业在高端方面的进展不顺利,那么中国的制造业的规模会逐步萎缩,这种萎缩自身就要把经济往下带,而且会渐渐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今后若干年,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肯定会越来越突出,但是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仍然要看制造业。

中国经济面对两个重要问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后几年中国经济,中国企业在制造业的方向上,我们面对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近期的问题,主要是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最后导致的问题恶性竞争,企业难受,这是眼前的麻烦。现在企业面对的困难时间的长短,就取决于我们处置过剩产业的能力,这是一个挑战。

第二个挑战,中长期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产业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的问题,需要培育发展新一代的高端制造业,而这个是在外部技术来源不断减少的趋势下,主要要靠自主创新实现的,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上一个台阶,上台阶伊始我们遇到的是产能过剩的问题,现在产能都是在低成本时期形成的,成本上升了,产能必然过剩,造成很多后遗症。第二个挑战,上台阶以后,我们遇到的是产业结构升级,上台阶我们的产业进一步升级才能实现经济增长,这个产业升级不能依托国外技术,我们更多的依靠自主创新,这是两个挑战。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放宽一点,拓展制造业,还有一个服务业高端化的问题,以后服务业占比增加,速度要加快,但不是低端的服务业,而是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所以升级在今后若干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国民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讲,升级可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实现持续发展,不升级就会停滞。从企业的角度讲,升级就可以进入新的市场,避开恶性竞争。

从这个角度讲,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第一是调控方向,需求侧和供给侧的问题。第二项调整目前的产业结构,供给侧第一件事是调目前的产业结构,我们目前的产业结构是在高增长后期形成,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现在有两个部分需要调整,第一个部分需要调整的是附加值不足以承受成本上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是消费品,以前是利润很薄,赚点钱不容易,成本上升,尤其员工成本一上升,基本成了亏损企业。由于要素成本上升,我们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比较优势已经被削弱了,下一步就是两个方向,第一个是向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现在这个事我们正在做,但是尽可能由中国企业主导,政府要把这个过程组织好,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形成一笔有效益的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从国家的角度讲,形成一笔非常有回报的海外资产,我们不断有利润汇回,对中国经济发展是非常大的支撑。

第二个是智能制造加上品牌建设,这些年我们的政府一直在抓降成本,但是收入水平和环保要求都是刚性的,不太可能降,由于我们的环保要求,实际在这方面的成本是在急剧上升。所以智能制造降成本非常重要,但是品牌建设是要提高附加值,这是非常重要的方向。品牌越好,附加值越高,如果你想留在国内去发展,智能制造加上品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方向。通过这个不断的提高我们产业附加值。这是第一个附加值不足以承受成本上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个是附加值不低,但是产能过剩,过度竞争造成的困难行业,主要是重化工,钢铁、有色、媒体、建材、造船等等,去产能是不可避免,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工作中的难点,去产能必然有些企业要关闭,职工要下岗。

朱镕基时代也做过“去产能” 现在比那时难度小得多

前一段时间大家觉得这个事很难做,但是我们现在也看到,类似的工作实际在朱镕基时代是做过的,当年我们做国有企业的政策性的关闭破产,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就是去产能。与那个时期相比,我们觉得现在的条件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工作难度比那个时候小得多。

第一个不同,上次朱镕基时代的调整是以国有企业为基础,主要是国有企业,所以社会风险非常大。这次我们要调的既有国有企业,也有很多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而这些企业有可能用市场化的办法把它消化掉,那么这些年大家也注意到,不管是珠三角、长三角一直在进行结构调整,也没有觉得出太大的事。我们有些主体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可以化解。

第二个朱镕基上次做得时候财政真没有钱,破产企业的剩余资产和土地转让收入优先发给职工,是用银行的钱补社会保障,所以当时补偿的标准很低,现在各级财政的能力已经非常强了,依法给职工合理的赔偿,这应该说是完全可以做到。

第三个变化,我们现在已经过了刘易斯的拐点,以后我们的问题可能是劳动力的供给不足,现在再就业的环境比那时候要好。去产能不可避免,很难,但是应该说这些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对待,还是能做。我们现在取得的进展主要是在去产能取得的。

第三培育发展新一代的高端制造业,去产能都是做减法,培育发展新一代的高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对应的是市场早已经形成,重点的方向第一是装备制造业,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的制造用的装备,包括检测装备绝大部分是进口的,你到一个企业去参观,人家自豪的告诉说这台是美国的,这台是德国的,那台是日本的。所以我们丢掉的一块技术含量是非常高的,规模非常大的国内市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高端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十三五已经有了具体的规划。

第二个方向,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前些年我们在战略性的支柱产业方面有所作为,标志性的是高铁和核电,问题是什么呢?高铁核电突破非常好,但是它的市场规模都不够大,不足以把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量带起来。那么有些战略产业不一样,汽车家家都要买,芯片是处处都要用,客机,大飞机是每个航空公司都要买的,所以它的带动力更强。十三五一个重要的方向,我们需要在市场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战略性的支柱产业方向上有所突破。轿车是非常大的问题。

那么不管是装备制造业,还是新一代的支柱产业,我们遇到的问题都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中国企业必须恶补这堂课,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出台的各种各样的文件都在反复强调创新的工作。当然在近期,通过国际并购取得技术,也是中国企业一个非常现实的机遇。同时我们也看到,现在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对国际并购要进行安全审查。目的也都是对着中国企业来的,怕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并购取得它的技术,防着我们。

第四个问题是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两个方向,一个高端的生活服务业,第二个高端的生产服务业。高端生活服务业,这几年我们的消费需求高端化,但是高端的消费需求已经出现转向境外的趋势,到境外去旅游、购物,包括抢日本的马桶盖等等,这几年很多有钱的人到国外去看病,做体检,这就要求国内的生活服务业能够提高层次,大家能够非常舒适放心的把高端生活需求留在国内。

第二个就是高端的生产服务业,这几年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非常大的市场,但是除了金融保险这类没有完全开放的领域之外,其他行业的高端市场份额基本都在国外公司手里。比如企业请咨询公司给企业做诊断,好的企业请麦肯锡等等,会计服务业请德勤、普华永道、安永等等,当然每一个方向都有国内的企业在和他们竞争,问题是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和层次能不能上得去,这是非常大的挑战。十三五专门规划了一个生产型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最后一个问题,十三五规划执行的阶段性评论,十三五规划到现在已经过去将近两年时间,到底执行的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进展。今年的数字需要20天之后才能看到,比较完整的统计是按照季的,所以我只能用前三季度的数字把这个情况说明。

进展之一,经济发展状态是稳定的,第一个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是稳定的,去年6.7%,前三个季度6.9%,都在原先预期的范围之内。今年能够高一点,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出口增长,今年前三个季度出口的增长是12.4%,去年是负的1.9%。

第二个就业稳定,去年的新增城镇就业1314万人,今年前三个季度是1097万人,服务业是主渠道。

第三个消费是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0.4%,今年也是10.4%,物价是稳定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去年是2%,今年前三个季度是1.5。

第四个金融是稳定的,M2去年是11.3%,今年到9月份末的增长是9.2%,可能有控制。这个发展稳定的状态说明我们宏观调控效果不错。

进展之二,产业结构调整有进展,尤其是去产能,三次产业的增速,去年的情况3.3%、6.1%、7.8%,今年3.7%、6.3%、7.8%,第三产业都是带头的产业,今年工业有回升的迹象能不能维持到年底还要看。以钢铁和煤炭的重点去产能取得了进展,市场的恶性竞争被缓解,大宗的商品价格回升,标志就是产品品出厂价格PPI连续54个月的负增长之后,去年9月由负转正,恶性竞争正在被遏制。

由于恶性竞争被遏制,就出现了一系列正面的变化。第一个工业的经济效益开始回升,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了利润,15年负的2.3%,去年不错回升到8.5%,今年前三个季度22.8%,这是非常大的增长,尤其是工业企业开始赚钱了。以前有一个问题是中国的资金在脱实向虚,但是我们一直讲脱虚向实,但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工业不挣钱,不挣钱就没有吸引资金的能力,大家不会给你投资,而现在工业企业开始赚钱了。

第二个财政收入开始好转。今年前三季度是9.6%,比较高,这些都是去产能的结果,这些增长,工业企业开始赚钱,财政收入增长,居民收入增长,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正面的

同时我们面临一些挑战,挑战之一是新产业的发展不足以支撑经济的全面增长,这几年我们在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统计数字上,高技术的产业发展快于传统产业,这还不是全局性的产业,不足以吸收足够的投资进入。

反映在投资的数据上,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去年增长8.1%,今年前三季度7.8%,其中制造业投资去年增速是4.2%,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速也是4.2%,都是低于总的投资增长,民间投入的增长速度也很低,整个投资是靠什么在支撑呢?靠基础设施投资。去年我们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7.4%,今年前三季度增长19.8%。这说明什么呢?我们现在的投资主要是靠政府投资去支撑,再进一步说,我们现在的速度跟政府去扩大投资,带动内需有关。现在新产业的发展还不能够撑起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任务,最后的结果就是它吸引的投资不够。这是第一个挑战。这说明通过自主创新去发展新产业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个挑战,我们有些泡沫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最典型,去年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一次大的风险,主要是在一线城市,高房价对各个方面的影响非常大,不光是企业的成本很大,政府的运作成本都会上升,高房价不是好事情。出现问题之后,各方面采取措施,目前整个房价趋于稳定,但是这些措施主要都是短期性的办法,现在是一种冻结的效应,大家基本没有办法效益,需求下降,房价自然上不去。

目前中国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平均每个人36.7平方米,农村是45.8平方米,现在的居住面积已经不低了,中国的房地产已经过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的泡沫主要是由投资性的需求造成的,总书记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说到根上。现在的泡沫主要是投资性需求,住房是消费品,不是投资品。但是真正把它作为一个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需要做一系列的长效机制的安排,把它的投资属性打掉,这就是十九大提出这种长效机制的建立。

从一年将近两年的情况看,十三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大概有这么几个判断,第一个经济环境控制不错,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稳定的。第二个结构调整做减法做的不错,现在恶性竞争在减少,出现了一系列的正面的变化,但是我们同时要看到第三个我们的新产业发展现在还没有真正成气候,还不足以把整个国民经济撑起来,新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第四个有些风险还没有完全抑制住。我们讲的风险大概是这样,房市的风险、股市的风险、金融的风险,包括资本外流的风险。

总之十三五期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经过30年高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台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的阶段就是十九大讲的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三五规划跟十九大的报告思路是高度一致,现在提出的措施和主要工作方向基本也是对的,关键是要把它落实到位,这些产业的发展真正能够落地,需要一系列的非常具体的工作。

由于十三五规划和十九大的要求高度一致,所以我们相信十九大之后,相关的工作有可能做得更好,有可能做得更扎实。

简单的讲一些要点,不一定对,仅供各位参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