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国际化工巨头发展历程对中国化工大企业的启示(4)

2016-09-28

      

卓代咨询发表于《化工管理》九月刊

3.6台塑(台)

(1)发展历程

台塑成立于1954年,由王永庆家族创办。台塑集团历经六十余年努力,2015年年末资产规模达423.5亿美元,总营收达500.73亿美元,是台湾最大的民营制造业集团之一,旗下包括台湾塑胶工业、台湾化学纤维、南亚塑胶工业、台塑石化四家核心企业在内的30多家分公司与海外公司。根据美国化学工程学会的统计,台塑集团在世界化工企业中排名第六,成为世界级的化工企业。

1954年,台塑从米店转型为PVC粉厂,起初只是规模极小的PVC粉生产工厂,公司成立即面临重重压力。

1958年,经过认真策划和精心设计,扩大生产规模,以及筹设南亚公司,使企业形成中下游一贯经营体系,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产品销路很好,业绩增长显著。

1972年,公司发展与国际接轨,投资直指美利坚。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全球经济一片萧条,台塑大肆收购美国企业。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台塑在美国投资建厂、收购企业:1978年,在德州兴建生产氯乙烯单体(VCM)、聚氯乙烯(PVC)及二氯乙烷(EDC)的工厂;1981年,台塑收购了美国卜内门化学公司(ICI)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生产二氯乙烷和氯乙烯单体的工厂,又收购了斯坦福化学公司在特拉华州生产聚氯乙烯的工厂。

1992年,台塑石化公司成立。台塑石化由台塑、南亚、台化、台塑重工等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初期投资兴建每年炼油量2100万吨(45万桶/日)的炼油厂、年产乙烯135万吨的轻油裂解厂,以及发电装置容量180万瓩的汽电共生厂等。

1994年,台塑企业六轻建设正式动工,在云林麦寮推动六轻建厂计划,发展石化产业垂直整合的工业园区。

2000年,台塑第一期日炼原油15万桶之炼油厂投产,开始生产LPG、轻油、煤油、柴油、重油等产品;台塑石油正式上市,建设加油站供应汽油及高级柴油。

2014年,台塑持续进行制程改善和扩建新厂以提高产品价值,五碳回收工厂顺利完工并量产。后致力于开发轻裂厂四碳、五碳下游产品的应用,与Kraton公司合资年产能4万吨的HSBC,开展新的扩建工程。

(3)战略解析

台塑转型成功并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凭借其由上而下的垂直整合能力,以及高瞻远瞩地制定了多元化发展策略。20余年来,台塑石化坚持推行“六轻计划”的同时,以强化麦寮厂区垂直整合炼化一体之优势和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抓手,并根据全球石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持续的一体化、密集型以及多元化交叉的发展战略,稳步做强做大。

图:台塑王国产业全貌

资料来源:卓代化工研究中心

第一,强化垂直整合和多元化发展。

通过垂直一体化降低交易成本,避免价格控制,提高产品利润,确保供需平衡,提高进入障碍,台塑充分运用麦寮厂区垂直整合的优势,扩增产能,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以此实现公司扩张。

第二,强化垂直整合和密集型发展。

继续推行扩建计划,强化麦寮厂区垂直整合、炼化一体之优势,打造国际竞争力,使业绩稳定发展,事业永续经营。

第三,强化密集型和多元化发展。

以从事产业领域能达到世界级规模,居于产业的全球领导地位为愿景,国际化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人才强企战略并举推进,运营模式同步升级,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

经过台塑集团五十余年的发展,台塑集团已成为多元化及国际化的企业体。六轻四期计划已完工,接着推动六轻五期计划,以六轻所具备的各项优势竞争条件,将可带动台塑飞跃发展。除了台塑石化所具备的坚强实力之外,在其他领域,如电子产业,也建立了相当好的发展基础,将协同石化发展。

(3)产品与经营

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过去20多年以来,作为台塑“四宝”之一,台塑石化实现了较快增长。

第一,从最近几年台塑的经营状况来看,资产规模总体上稳中有升,2015年达到4235亿新台币,资产近150亿美元的水平。营业收入在2014年达到近几年的最高,2015年有较大幅度的下滑。

第二,从台塑的经营效益来看,利润额稳中有升,尤其在营业额大幅下滑的2015年,台塑的利润额达到了近几年的新高;利润率总体看也呈上升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台塑的一体化战略和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

(4)经验启示

启示一:经济萧条时期锻炼实力,化危机为契机。

凡是经济不景气与市场萧条的时刻,正是企业锻炼实力的最好时机。经济形势的好与坏,大都遵循一定的周期在转。所以一定要蓄势待发,等市场逐渐复苏,便能抢得先机,化危机为契机。

启示二:混合运用垂直一体化、密集型、多元化战略。

控制上游大宗原材料供应,充分利用一体化加工体系匹配、产业联系紧密、原料互供、物流传输完善、公用工程共享、资源利用高效等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通过大型化、规模化和聚集化实现密集型发展,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向电子、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发展,拓展新增长点。通过混合运用各种发展战略,台塑成功地实现了反周期布局。

启示三:持续地推动内部管理改善。

多元经营的台塑,对所属企业公共事务实行集中控制,将行政工作与幕僚工作明确划分。实行轨道式的管理控制,台塑颁布实施的制度都有标准,都有可控流程;实行出轨异常管理,持续地追求管理合理化,堵塞管理漏洞。

启示四:塑造适合东方企业的执行力文化。

台塑没有明确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这些企业文化专家报告里必不可少的东西,但台塑俭朴、务实、高效的文化是非常成功的。这都得益于台塑创始人王永庆的家庭背景和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这些文化理念应用到了企业的经营之中,发明了“鱼骨理论”、“瘦鹅理念”,打开了台塑的成功之门,并达于“至善”。

4、国际化工巨头发展的特征和共性

4.1特征

(1)化工巨头战略选择差异化日益明显

综合上述对化工巨头的成长历程的分析,我们发现,化工巨头的主导发展模式因企而异,其经营范围和产业分布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业务发展战略方面,主导业务竞争战略也有不同。有些化工巨头起家的行业相同,最初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进行垄断联合,但后来都走向了各自的专业化道路,其技术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避免同质化竞争的最佳路径就是拓展技术深度和实现产业的专业化,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正是化工巨头给我们的启示。

战略选择的不同,导致化工巨头在产业位势图中的位置也有一定的差异。如果用营业规模作为纵轴、用化工上下游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作为横轴,我们可以看出几大化工巨头因战略选择的不同而在整体化工行业中的位置也有较大的差异。

(2)不同的战略选择导致的营业结果不同

如上所述,不同化工巨头在其成长的历程中选择的路径有较大的差异,体现在最终的营业结果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最近几年化工巨头排名未出现重大调整,仅三菱与杜邦有所交替变动。从分析来看巴斯夫一直处在领先地位,拜耳、陶氏处于第二集团,三菱与杜邦处在第三集团。这反映出欧美化工巨头在全球格局中仍处于领先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从以下的近几年的各公司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利润来看也大致符合排名情况。随着陶氏杜邦合并,拜耳计划收购孟山都,化工行业的位置格局将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

从化工巨头经营收益的稳定性来看,巴斯夫和拜耳两大德国化工巨头的经营相对稳定。巴斯夫是由于其卓越的一体化战略锁定了化工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利润水平,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拜耳则是通过持续的终端科技创新和优秀的产融互动发展模式始终使自身保持在价值链高端环节,实现了盈利能力的稳定。

与德国化工巨头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不同,美国化工巨头陶氏和杜邦营业波动相对较大。陶氏推行“基础+高端”的发展战略,企业经营受原油价格波动和终端需求变化的影响较大;杜邦一方面同样受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另一方面,农业市场疲软和汇率等不利因素也使得杜邦在2015年出现了利润额和利润率较大幅度的下降。

从盈利能力来看,巴斯夫的表现尤为突出,在2011-2015年的大部分年份里,巴斯夫的利润总额都大大高于其他化工巨头,利润率始终维持在9%以上的较高水平。杜邦的表现也比较突出,盈利能力明显超出其排名情况,特别是在净利润率方面表现突出。虽然杜邦在2015年出现业绩下滑,但杜邦雄厚的研发实力仍会将其长期盈利能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4.2共性

(1)绝大部分化工巨头有基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打造百年企业的宗旨和文化,渗透到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之中。

陶氏:运用科学和技术不断地改进影响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

杜邦:科学创造美好生活。

巴斯夫:创造化学新作用。

拜耳:LIFE(生命、生活)(Leadership领导,Integrity正直,Flexibility灵活,Efficiency效率)。

三菱:实现舒适化社会。

台塑:台塑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台塑没有明确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其经营理念是“勤劳朴实”、“止于至善”。

(2)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战略。

从化工行业巨头发展的历程来看,普遍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实现业务领域的收缩和扩张。企业不断转型,在转型中不断发展。这要求企业组织、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者具有非常强的韧性,不追求一时的高速发展,而是追求企业长期生存的根基。

化工巨头都采取或者曾经采取过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大部分公司都采用的是相关多元化战略,但也有部分公司采取的是非相关多元化战略。

(3)普遍重视通过全球并购实现战略意图。

谁能够适应市场的变迁,谁就能够成就百年基业。在竞争激烈的化工市场,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靠自己的技术保持长久领先,因此依靠行业地位积累的资金不断收购,优化产业布局就成了重要的法宝。正是通过适应市场的业务调整和收购扩张,化工巨头们不断向新兴的更有发展前途的“蓝海”前进,在一百年的时间里不断壮大,才成就了这些化工产业链里的顶尖企业。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注定了只满足于本土市场是无法进入顶尖企业行列的。

(4)既重视竞争,也重视合作。

化工企业的关系错综复杂,有些领域是竞争对手,有些领域又是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企业的发展要具有包容性,既要竞争,更要合作。不仅与本国竞争对手合作,也可以与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合作,不仅合作,还可以合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5)通过自主科技创新,向下游转移或延伸。

只有通过创新的科技产品、创新的商业模式,在全新开拓的“蓝海”市场,新生企业才有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可能性。新兴的技术带来了巨大的“蓝海”市场,国际化工巨头的成长历程普遍体现了科技创新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