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阅读】美国一百多年来的五次并购浪潮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有哪些启示?

2018-09-12

      

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动力。提起“创新”,人们通常首先会想到科学家、极客、技术狂人的技术创新,他们的发明创造往往横空出世、耳目一新,强烈的冲击着人们的感官。然而,还有另一种创新,它的发生往往非常缓慢,甚至伴随着怀疑和轻视。只有商业嗅觉最灵敏的人,才能从众人的无视中,发现它的巨大价值,并且为之不懈奋斗。大多数人只是“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这种创新,就是商业活动组织方式的创新,或称为“商业创新”。

商业创新不仅包括企业自身商业模式的创新,还包括企业之间组织方式、竞合关系的变化,这在美国企业并购浪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1900年到2000年的100多年里,美国企业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不仅改变了企业自身,也改变了企业之间的边界和产业的形态。美国作为工业时代的全球引领者,一部美国企业并购史,就是一部工业时代变迁史。研究美国企业并购浪潮,对中国的产业变革和转型升级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五次企业并购浪潮

第一次并购浪潮出现在1897~1904 年,特点是横向并购,即同一个行业内的不同企业彼此并购。典型的案例是J.P.摩根创建的美国钢铁公司,收购了700多家竞争对手,最后形成了美国钢铁集团。此外,这一阶段诞生的产业巨擘还包括标准石油、通用电气、美国烟草公司等。

第二次并购浪潮出现在1916~1929 年,特点是纵向并购,即统一产业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并购。比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通过大规模并购活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联合体,福特公司并购了为数众多的各类企业,形成了一个生产焦炭、生铁、钢材、铸件、锻造、汽车零部件以及汽车用冰箱、皮革、玻璃、塑料、橡胶、轴承、发电器、蓄电池等有关汽车制造的无所不包的生产统一体,还有完整的运输体系,全国销售网。

第三次并购浪潮出现在1965~1969 年,特点是混合并购,也就是企业进行跨行业、跨产品进行并购,走上产品多元化的道路。比如,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的业务原本是电话、电报以及通讯设备,经过一系列并购,它又控制了谢拉顿旅馆公司、艾维斯汽车租赁公司、鲍勃一梅里尔出版公司和莱维特父子公司(房地产)。

第四次并购浪潮出现在1981~1989 年,人们通常把这次并购浪潮称为杠杆并购,原因是并购过程中通常会使用杠杆融资。但我认为杠杆融资只是表象,之所以能够使用杠杆融资,是因为并购的目的是短平快的资产重组、资本运作。比如,类似KKR公司这样的金融买家(是指专门从事公司买卖的机构和个人)是第四次并购浪潮中的重要力量之一。金融买家不是想长期经营,而是通过迅速分离公司的产品线或业务,并迅速地重构被并购公司的业务,以备出售。

第五次并购浪潮出现在1992~2000 年,这次并购浪潮的特点包括跨国并购、新技术并购。比如AOL收购时代华纳,盈动数码收购香港电讯。此外,思科公司为了获得知识性资产和新一代产品, 竟并购了近70家“身怀绝技”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从而使得自己的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二、这些并购浪潮背后的创新周期

1、工业时代商业创新与美国第一次、第二次并购潮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又会经历技术创新、商业创新、社会创新三个阶段,这就是所谓的创新周期理论。

工业时代的技术创新发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页,主要特征是现代物理、化学等基本科学理论的发现,以及基于这些理论出现了蒸汽机、火车等发明创造。

正是这些技术创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引发了工业时代的商业创新,重新确定商业活动组织方式。美国第一次、第二次并购浪潮,正是商业创新的具体表现。通过横向并购,在企业内部的层面,产生了规模化的生产方式;通过纵向并购,在企业之间的层面,重新划定了业务的边界。

商业创新大幅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造成了劳动力的冗余,而供给侧的调整又不能及时跟上,所以引发了大量失业、需求不足,继而产能过剩,出现了1929-1931年的大萧条。此时,一边是失业者食不果腹,另一边却把牛奶倒进海里。美国第二次并购浪潮也因大萧条而终止。

2、工业时代社会创新与美国第三次、第四次并购潮

尽管如此,商业创新却在不断深化,在20世纪中页引发了生活习惯、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变革,这也就是工业时代的社会创新阶段。美国第三次、第四次并购浪潮也是社会创新的产物。在此时期,企业商业模式、产品、市场趋于稳定,改善管理成为企业竞争的重点。因此,管理理论、管理大师集中涌现,美国第三次、第四次并购浪潮应时而生。

1960年代,美国第三次并购浪潮呈现出混合并购的特点,其本质是企业家试图将一个行业的管理经验运用于另一行业。在各个行业企业的商业模式、产业边界都已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种经验迁移理论上是可行的。

1980年代,美国第四次并购浪潮的特点是资产重组、资本运作,其本质是企业家试图从管理业务升级到管理资本,通过资产重组剥离资本回报率低的业务(即BCG模型中的“瘦狗”),发展高回报率的业务(即所谓“明星”)。

3、信息时代技术创新与美国第五次并购潮

在工业时代进入社会创新阶段的同时,信息时代的技术创新也悄然来临。1950年代前后,信息论、控制论、图灵机等理论为信息时代的技术创新打下了理论基础(这就像18世纪的物理、化学理论),随后1980-1990年代出现了PC、互联网,信息时代技术创新阶段拉开大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美国第五次并购浪潮,新技术企业参与到并购当中。工业时代形成的巨头通过并购布局新兴产业,互联网时代涌现的新贵也通过并购快速成长,这正符合第五次并购浪潮的特点。

通过这些梳理,一方面进一步验证了创新周期理论,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在今天的中国,更好的把握产业发展阶段和投资方向。

三、中国处在两个创新周期叠加的阶段

以上所说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是针对世界范围内说的。在世界范围内,当前处于信息时代的商业创新阶段,与此同时智能时代的技术创新还在酝酿。毕竟人工智能技术还没有完成理论基础的构建,这就好像工业时代的创新离不开物理化学理论,信息时代的创新离不开信息论一样。

而在中国,由于中国的工业化是舶来品,是用最近50年的时间完成西方200年的工业化,所以中国正处于两个创新周期的叠加,既是工业时代的社会创新阶段,又是信息时代的商业创新阶段。

所以我们会在中国看到奇特的一幕,中国一方面在互联网商业创新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另一方面又具有美国1960年代的一些时代特征,比如各种商学院林立(逻辑思维、吴晓波读书会、混沌研习社等)、工业企业开始成熟并寻求转型(比如上市公司跨界并购、联想集团重金投入AI战略)、新的消费习惯、消费品牌崛起(出国旅游、三只松鼠等)、社会治理更加规范透明。

然而这种叠加是中国社会“补课”的结果,就好像一个错过青春的人,终于有了读书的机会,不得不同时读中学和大学。一旦中学的课补完了,就会将全部的经历放在大学课程上。所谓大学课程,就是信息时代的商业创新。

四、中国特色创新周期下的“并购”方式

面对信息时代的商业创新,中国的企业家和投资者们,应该做什么呢?

回顾美国的第一次、第二次并购浪潮,当时处于工业时代的商业创新阶段,美国企业开展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重塑了企业和产业的形态。以此为启发,是不是中国企业也应该开展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呢?

如果只是这样的机械模仿,就脱离了事物发展的本源。就好像莱特兄弟发明固定翼飞机之前,很多人模仿鸟的飞行,试图发明扇动翅膀的飞机。就好像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之前,很多人模仿苏联革命的方式,试图攻打大城市。

真正的启发,不是模仿其他事物的表面形态,而是去应用背后的原理。鸟的飞行依靠空气动力学原理,苏联革命的成功依靠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原理。同样,美国的企业并购潮,也反映了创新周期的原理。

根据创新周期的原理,商业创新阶段的主题是重塑商业形态,手段是整合现有的商业资源。所以,横向并购、纵向并购,都是整合资源的方式。在工业时代,规模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所以商业创新的方向是通过收购扩大规模、控制更多的资源。而在信息时代,生产活动是分布式、柔性的,需要发挥各个资源要素的主动性、灵活性,所以单纯做大规模、控制资源的整合方式,已经不再适用。

信息时代的资源整合,应该是以赋能平台的方式,与众多资源提供者形成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平台不是控制者,而是赋能者。众多资源提供者不是听命于平台,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平台合作。

为了进行这种形式的资源整合,一方面需要靠资本的牵引,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种资源组织起来。这就是与工业时代单纯依靠资本进行整合的最大区别。此时,掌控最大价值的人,不是资本的所有者,而是互联网平台的所有者。工业时代的整合者是JP摩根、洛克菲勒,而信息时代的整合者是马云这样的人。

马云从阿里巴巴起家,经过淘宝的进一步启发,再到菜鸟网络、蚂蚁金服,无一不是在打造赋能平台、扮演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即便今天人工智能如火如荼,马云演讲中的主角仍然是互联网,马云对未来30年的期许仍然是互联网对商业和社会的改变。这既是一种战略定力,更是一种战略洞察力。

马云说未来30年社会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则孕育了机会。但能否抓住机会,则需要正确的认知和正确的行动。本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从创新周期的视角看待社会变迁,另一方面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和我们一起通过资本与互联网的工具,对各个行业的资源进行“赋能式整合”,抓住信息时代商业创新的机会。

(文章来源于:产业为本  ID:chanyewei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