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中国有工业,没有完成工业化

2017-10-13

      

柳冠中,中国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1984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其“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事理学”等理论方法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都产生了导向性影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

众所周知,中国的工业设计近些年来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其理论与实践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日渐崛起的企业家力量能否逆转中国工业设计的积弱局面,如何廓清整个工业社会机体所存在的弊病,柳冠中自然有话要说。

“中国有工业,没有完成工业化”

尽管外界热议工业4.0,但在柳冠中的眼里,这种概念遮蔽了国内工业化发展的基本事实:中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大国,而是加工型大国。所谓“制”意味着规范、标准、工艺、设备及流水线。

柳冠中说,“制”是人家的,“造”是我们的。机器化大生产中最能体现“制”这一特点的是图纸,所有工序必须严格依据图纸进行操作,图纸就是命令,而中国很多工厂的图纸是从国外引进的。图纸的本质就是“事前设计”,一个工业设计师必须通盘考虑制造、流通、使用、回收的全过程。

即便是德国这样的一流工业强国,当年也是靠引进流水线起家的,英国人后来把德国产品贴上“Made in Germany”标签以示次品、山寨,让德国人大受刺激,于是德国人很快做出了调整,主抓产品质量并制定行业标准。反观中国,工业基础并没有快速跟上,行业标准还相当落后。


如今响当当的“德国制造”,也一度被视为伪劣产品。

柳冠中举了几个例子,首先来看看小小的螺丝钉。目前能生产的国标最小型号为M3,而M1螺丝钉还得靠进口。事实上,在中国,螺丝钉厂可谓遍地都是,而日本全国仅有一座螺丝钉厂,所以人家能够做到精益求精。再来看看电镀厂,整个德国只有3家电镀厂,而中国电镀厂的数量则极为惊人。这种在生产上追求“小而全”的特点,柳冠中称之为“小生产社会观念”,不懂得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互补合作。工业化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我的优势是你不懂,你的优势是我不懂,这样才会有合作,否则你我一样,不就是竞争了吗?”

对于小小的螺丝钉,日本人的态度是精益求精

柳冠中表示,最近他在国外讲学时有了一个发现,即“Made in China”贴牌产品正在锐减,这说明支撑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人口红利消失了。曾有老板向柳冠中讨教,“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救活企业?” 柳冠中的回答是:“天底下没有这样的法宝,不做基础的东西就是投机取巧。” 对于企业的困境,柳冠中也表示理解,毕竟企业要发工资、交税,只能看眼前。政府就像企业的“父母”,要为企业的长远做打算;对待“创新”的新生事物如同抚养婴儿,不能短期内产生不了效益,就撒手不管了。一些基础的行业标准、技术研究、专利保护等,还得政府和行业协会亲自牵头来做。

“Made in China”贴牌产品已呈下降趋势

“中国的设计还是商场观念而不是市场观念”

“在柳冠中的设计思想中,工业设计与商业设计之间泾渭分明:工业设计是一个集成的系统工程,对企业发展起基础性的深远影响,为的是人们可持续的适用;而商业设计追求的是款式更时尚、外观更酷,主要任务是快速销货。”

柳冠中认为,“市场”是一个系统,不仅是短期内的销售,还得明年、后年有提升,不能光做调研、跟着群众的尾巴走,还要有前瞻性的战略突破产品。

至于中国的Marketing,不是“市场观念”,而是“商场观念”。企业在选择工业设计方案时,往往是看能否快速卖货,设计师也想尽办法更加时尚,柳冠中对此颇不以为然,斥之为“短命鬼”,一旦过时,就会造成商品大量积压,企业就去请品牌公司做概念包装和定位,其实一个行业内品牌永远只有极少数,更多的品牌是有“牌”无“品”,形成过度营销和企业转型之困的“症结”在于忽视了工业设计的基础价值。

近年来,设计的商场观念对业内的腐蚀,特别是各种评奖泛滥的现象,让柳冠中痛心疾首。设计论坛、展览、评审如雨后春笋遍地展开,活动很热烈,领导颁了奖,但是否开发了,没有人去抓,很多获奖作品做的是表面文章,整体工业设计水平并未因此得到提高,国外一些奖项也趁机来中国捞钱。

“中国梦不是老百姓的发财梦”

在工业设计领域的深刻造诣,加上工科人身上实干兴邦的品格,让柳冠中对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多了份透彻的警醒。

柳冠中说,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全民一切朝钱看,不仅商人讲钱,搞科研拿项目要钱、大学教授讲钱,官员为了政绩也得讲钱,发表论文作者还得交钱,很多设计公司被风投包装上市也是为了圈钱。好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发财梦,一些大学生也不上课了,三五成群策划创业,柳冠中忍不住给小年轻们“泼冷水”,你得先把什么是“业”弄明白,不懂市场、管理、金融的创业,那是在做梦。

“中国梦”不应该是追求人前显贵,个个成名成家。柳冠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故宫博物院的老木匠临退休前的最大心愿是在皇帝的龙椅上坐5分钟;另一个是他在德国留学访问时,一个邻居心甘情愿在小镇当了一辈子理发师。在他看来,那位理发师更适合现代分工社会,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只有这样的契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所谓的“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而不是老百姓心中复杂的梦。

“设计事理学:回归设计的本质”

柳冠中创立了“设计事理学”,主张设计的出发点是“事”,而结果是“物”,设计的目的不是提供一种造型,而是人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柳冠中喜欢随手指物,譬喻设计事理学的奥义,比如杯子的花样很多,但其本质是解渴的工具,一个设计师在设计杯子时应该考虑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更适合使用什么杯子,以及杯子如何象征人的身份和地位。又比如洗衣机的本质是让衣服变得干净,通过技术手段改进衣服的材质或者清洗方式,就能达到清洁衣服和节约水资源的目的,1999年他曾在日本宣称21世纪中国要淘汰洗衣机。

“万变不离其宗”,设计解决的是人的衣、食、住、用、行、交流等生活需求,而不是制作房子、车子、票子等物品,当然,重新规划人的生活方式光靠设计师一个工种显然是不行的,所以,设计师更像一个组织者和整合者,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设计大师”。

柳冠中很反感对西方工业的迷信,他坚信只要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人自己的需求,寻求整体系统的解决方案,就能创造出“新物种”,并有可能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甚至超越它们。柳冠中在2010年发起成立了“设计战略和原型创新研究所”,由于工业设计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局,一定要有顶层的战略设计。近期,他还在带领团队开发适合中国人的马桶。 “设计不能光靠想,还是得做事!” 柳冠中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