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阅读】碳达峰和碳中和:内涵、趋势与投资机会(4)

2021-03-31

      

3.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框架

3.1 总体要求

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先后四次提出相关国际承诺。对比近两次承诺,宏观上,由“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更新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将提早一个五年计划;首次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由于我国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只有30年,远小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50~70年过渡期,因此预计碳中和目标将对碳达峰高度形成牵制;微观上,针对2030年目标,一是将碳强度降幅由60%-65%提高至65%以上,二是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左右提高至25%左右,三是将森林蓄积量由增加45亿立方米提高至增加60亿立方米,四是提出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下限12亿千瓦。

表6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历次国际承诺

3.2 路径选择

东亚国家(中、日、韩)与欧美国家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煤炭占比高、工业占比高。预计中国减排路径或将有别于欧洲国家,与日本相似,更加注重新能源、节能、核能、氢能、火电+CCS等技术发展。

图25 主要经济体分能源品种排放结构

图26 主要经济体分部门排放结构

3.3 政策框架

目前,生态环境部牵头编制实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预计能源局、工信部、建设部、交通部编制施行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碳排放达峰专项方案,省级政府制定各省达峰方案,形成矩阵式管理模式。预计相关规划将于年内出台,行业达峰方案与各省达峰方案如何协同,将是未来政策的主要看点。

表7 碳达峰规划相关政策要求前瞻

图27 碳达峰政策框架

4. 有序性、平衡性和多元化是减排过程中的基本遵循

碳中和难度远高于碳达峰,深度减排挑战众多,有序性、平衡性和多元化尤为重要。

有序性,即是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将经历较漫长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应当循序渐进。

平衡性,即是要认识到温室气体排放既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发展权问题,减排速度应当与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相契合。全球加速减排令人欣喜,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各国经济和技术发展是减排的重要基础,减排不能过慢,导致路径锁定,也不能过快,造成经济社会发展成本大幅提升。历史上,美国因担心影响经济发展退出《京都议定书》、欧盟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踌躇不前,均表明减排难以一蹴而就。

多元化,即是因温室气体排放点多面广,需要在诸多领域应用多元化技术,形成立体式的减排体系。温室气体排放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在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减排技术创新与应用,以此以较低成本实现碳中和目标。如丹麦森讷堡零碳项目中广泛采用了零碳建筑,风电、光伏发电、垃圾发电,基于地热、生物质、沼气和太阳能的绿色集中供热,热泵,余热利用,电动汽车,沼气和生物乙醇等一系列技术。

(编辑:卓代创新中心  原作者:左前明,信达证券